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与此同时,安徽在科创机制体制建设领域动作频频,将搭建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 源头创新屡屡实现新突破4月23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九届世界雷达博览会暨首届“雷达与未来”全球峰会上,一款皖产“雷达”惊艳亮相。据悉,该产品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38所研发,能探测“低慢小”目标,可令“黑飞”无人机无所遁形。“该雷达为S波段三面阵低空监视雷达,在实战中可成功捕获大疆精灵4系列航拍无人机信号,探测距离大于2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能探测此类航拍无人机最远距离的反‘低慢小’雷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38所相关人士表示。皖产“黑科技”频频亮相的背后,安徽的源头创新也屡屡实现新突破,国家实验室创建取得决定性进展,“墨子号”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保密通信等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今年4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杜瓦超大矩形波纹管的研制合同任务取得重要进展,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难度系数最高的多层矩形波纹管,通过了ITER国际组织专家组的最终设计评审,进入批量生产阶段。ITER杜瓦超大矩形波纹管的研制成功,彰显安徽创新创造的力量。与此同时,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一批尖端产业创新成果正加速落地。 机制体制创新动作频频今年3月,合肥高新区举行了首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该次对接会邀请了“红外聚能涂层材料团队”“智能净水技术团队”“氢能关键材料团队”三大项目团队进行路演,并邀请了合肥市创新投、国科新能等投资机构及节源环保企业现场和项目团队进行对接。“本次对接会旨在推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打通了科技创新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合肥高新区相关人士表示。机制体制的创新正在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杀手锏”。目前,安徽创新馆正大力推进安徽科技大市场布局建设,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交易应用。今年3月,安徽创新馆设在合肥高新区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合肥高新市场也正式启动,此举标志着安徽科技大市场首个分市场正式运营。据悉,安徽科技大市场高新市场将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对外征集企业技术难点需求。“发挥安徽科技大市场的平台资源,依托国内外各领域的优势专家团队,切实帮助园区企业解决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去年底,《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安徽省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8,比年上升2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数据显示,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家,较上年净增家,增幅达29%,创历史新高,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比年分别增长78.9%、7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安徽省科技厅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安徽将加强原始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人才支撑,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先导,规划和启动安徽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强化体系化支撑,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梁巍/文
图片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8所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579.html